Living without Money

我們與上一代之別,在於他們活著是為了生存,我們已經生存過來,求的是精神生活,就連庸俗盲目者亦然。確實如此,滿身華衣、酌樂笙歌背後無非為了自我感覺良好,說到底消費背後只有一個無形的理由。惟獨只有真正空乏者方需要以滿屋物質來堆砌美滿人生,這點大家都知道。老早在佔領華爾華爆發之前,我們都已經有感 Matrix 那種世不我與的感覺。我甚至在豆菀之年已經深受《Adbusters》所薰陶,自少熟習現實不存在於視線範圍之內。近日對於possession的退減和洗禮,在《Living without Money》尋得最好的知音和應。

一位年過花甲的意大利退休女教師,終於實踐了人生中四次嘗試不果的理念:過著14年與錢無干的生活。她的生活並非毫不沾財氣,但將這個緊繫我們生活所有的單元退到最後。年幼經歷過家道中落,再復富貴,貧富交替使她更明白物質生活不代表甚麼。兒孫滿堂和退休之後,她財盡家財,過著到處作客的日子,旅費等多由東主支付,但每到一處留宿時,她都會予以對方回報。東主不單止沒有不滿,反而樂於有她作伴,認為她令生活更有趣味。就這樣,她透過以物易物換到生活的必需品,而她的本錢就是打掃、派傳單等服務和換回來的物品。她不單止不覺得辛勞,反而從中廣結好友,經驗豐富之至,確係食鹽多過你食米。有人覺得她餐風飲露。非也,她說沒有財物,沒有牽掛,沒有壓力。有人認為她只是寄居於別人的金錢之上。非也,別人樂於以金錢換取她的相伴和啟發。她忙於走遍歐洲各地,宣揚她的生活理念。她多次表示,不是要人跟她一樣重歸原始,但只是當世界現在太過不像樣子,是時候嘗試撇開金錢探索生存意義。

《Living without Money》非精彩絕倫的紀錄片,但反而那種淡然的語調說明了這不是甚麼大哲大理。份屬一個平凡女子的小願望:但願天下人有心撇過對於金錢的執著過好生活。就像那些比她感染而嘗試向商店和小販以物易物的人一樣,因為一個看似愚蠢的動作而得到對在世價值的反思,與陌生人的一次交流,還是突破大制度為我們制定的生活框架。

livingwithoutmoney.org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